七宝教寺始建于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间,原名陆宝院,又名福寿庵,原址位于松江境内陆宝山下,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后裔陆机、陆云的家祠。据《 松江府志》 记载,二陆乃是西晋时著名的文坛泰斗,世居松江,世称云间(松江)二陆,其后代于松江为立香火祠,定名为陆宝院。五代时,吴越王好佛,一次他游至陆宝院时,误“陆宝”为“六宝”,又赐金字藏经《 妙法莲花经》 一卷给该院,并称“此亦一宝也”,遂将陆宝院改名为七宝寺。随着岁月的推移,时代的更替,又因吴淞江水浸岸损坏寺基,七宝寺由陆宝山向东曾三度搬迁,至宋代初年移至蒲汇塘畔,由当时当地的巨户张泽舍宅为寺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,救赐“七宝教寺”匾额,从此二陆的香火祠正式改为正宗的佛教丛林。此后香火日隆,寺院日盛,当地也缘寺而日趋兴旺,便随之而得名为七宝镇。
成住坏灭,乃世间万法之常相,七宝教寺之兴废盛衰亦复如是。千余年来,七宝教寺历尽人世间的沦桑,几经兴废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历史上的七宝教寺曾经名声显赫,极为辉煌,有“郡东第一刹”之美称。元朝时七宝教寺的高僧敬公和尚,曾被皇帝召请入京弘法,并封为国师。鼎盛时的七宝教寺,占地60亩,寺河6亩,各种建筑一千余间,整座寺院绿水环抱,红墙琉瓦;寺内有荷花池、竹林、梅园、还有许多五代槐、罗汉松等名贵树木,景色十分优美。寺院里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晨钟暮鼓,香烟缭绕,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信众到七宝教寺进香。由此香客信徒、文人雅士常在这里烧香拜佛、吟诗作画,如赵孟顺、杨维祯、袁凯、屠隆、陈眉公等均有七宝诗文传世,其中赵孟顺的《 七宝寺》 一诗,是现存最早的诗,诗曰:“探奇来宝地,名刹冠丛林。院设机云代,经描吴越金。霜钟清惊鹤,池竹绿浮琴。投缓堪元论,桃源莫浪寻。,诗中反映了七八百年前的七宝教寺,那梵音缭绕,钟声清越,导人心灵净化的气氛是多么感人啊!
然而,世事无常,从清咸丰年间,七宝教寺逐渐衰落,尤其是1860 至1862 年间,七宝地区发生多次太平军与清兵及洋枪队的恶战,寺中众多胜迹被毁,至杭日战争结束时,教寺竟损毁得只剩一座山门和莲涌堂及庭中的梓树。1946 年起,寺址被改建为学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