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,以深信愿,持佛名号。”这十六字是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。
如果学佛的人,真为生死的心不发,那么,对他所说的开示教理,都将成为戏论,不起作用了。因为世间最严重的痛苦,再没有超过生死的了。俗语说:“除死无大事,讨饭永不穷。”
如果生死不能了脱,就将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;出一胞胎,入一胞胎;舍一皮袋,取一皮袋。
这样已是痛苦不堪,更何况没有出轮回,还难免堕落。一念之差,就会堕入三恶道。古德说:“三途易入而难出,地狱时长而苦重。”
一想到这里,能不忧心如焚?所以现在就应该痛念生死,像丧了父母那样痛心,像救头上火烧那样急迫。
同时应该想到:我有生死的痛苦,要求出离生死。一切众生也都处在生死之中,也需要出离;他们和我本来是同一体性,都是我的多生以来的父母,未来的诸佛,若是不想普度他们,只求自利,那在情理上怎么说得过去?于心就有所不安了。
况且菩提大心不发,对外不能感通诸佛,对内不能符合本性;上不能圆成佛道,下不能广利众生,无始以来的恩爱怎能解脱?
无始以来的冤业又怎能消除?
多生多劫以来的罪业难以忏去,多生多劫以来的善根难以成熟;在修行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道因缘,即使有所成就,也必堕入偏小;因此,必须随顺自性,发大菩提心。
发了菩提心以后,应该修大行。在一切法门之中,求其最易下手、最易成就、最为稳当、最为圆顿的。没有任何一法能超过“以深信愿,持佛名号”这一修行方法了。
所谓信,就是信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不会诳语,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没有虚愿;而且以念佛求生的因,肯定会感得见佛往生的果。
就像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音必应声,影必随形。“因”是不会虚弃的,“果”是不可能随便得到的。这不需要去问佛,自己就可以相信的。
况且我们的一念心性,是不断地随缘而又始中不变的,它是横遍十法界,竖穷三世间的。
所以弥陀净土也在其中,既然弥陀净土就在我们的心性之中;那么,以我具有佛的心,念我心里所有的佛,哪有心具的佛,不响应我具的心呢?《往生传》中记载的念佛人临终瑞相记述详明,难道是欺骗我们的吗?
这样相信了以后,愿意往生净土的心就生起了。更进一步,将净土的乐来对比我们娑婆的苦,自然就会产生厌离的心,像厌离坑厕、厌离牢狱那样了。
将娑婆的苦来遥望净土的乐,自然就会起欣乐的心,就象回归故乡、奔向宝所,又如渴思饮、如饥思食、如病苦想良药、如婴儿思慈母、如避冤家持刀相迫、如堕水火急待援救。
如果真能这样恳切的话,那么,一切世间事缘,都不能引诱转移我们了。
然后,以信愿的心执持名号;持一声,是一九品莲花的种子;念一句,是一往生的正因。
就这样心心相续,念念不差,越专越勤,无杂无间,越久越坚、越持越切,久久自然成片,进入一心不乱了。
能这样真诚专一地修行,若是还不能往生净土,那释迦如来说的便是诳语,弥陀世尊发的便成虚愿了,哪有这种道理呢?